主页 > 国内 >
智能重构教育,创新联接未来,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教育分论坛成功举办
来源:未知 时间:2021-05-17 22:09

5月17日,华为中国生态大会 2021在深圳会展中心盛大开幕,在此期间,由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主办的教育分论坛成功举办。本次分论坛以“智能重构教育,创新联接未来”为主题,聚焦数字时代下的教育行业转型,邀请了来自全国的教育管理部门负责人、学校领导、行业领袖以及生态伙伴,参与到智慧教育分论坛和智慧校园与人才培养分论坛两场活动中,就智慧教育领域的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校园建设等话题展开深入交流与分享,为智慧教育发展注入澎湃动力。

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教育分论坛现场

智慧教育浪潮已起,华为携手生态伙伴推动智慧教育健康发展

随着人工智能、大数据、云技术等前沿技术的不断发展,千行百业的数字化转型已经逐渐步入快车道。作为培养国家发展所需人才的教育行业,更是面临着数字化转型的重大机遇和迫切需求。同时,在此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中国教育现代化2035》中,将总体实现教育现代化列为国家教育行业发展的战略目标。由此可见,推动教育行业数字化转型和高质量发展迫在眉睫。

在智慧教育分论坛现场,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总经理周红权发表致辞。他指出,学校需要从管理思维、教育模式、服务理念三大领域,将信息化技术融入到教育教学的方方面面,进而推动教育变革。华为将持续推进“智能重构教育,创新联接未来”的价值主张,进一步贴近学校、老师、学生需求,加强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深度融合,携手最优秀的合作伙伴,构建一个多样的、繁荣的ICT生态圈,致力于使校园更智慧、使教育更智能,为构建更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体系贡献华为智慧。

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总经理周红权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则对教育十四五信息化标准做出了解读,他表示,随着新基建战略的不断推进,以及5G、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的发展,教育行业的发展潜力将被激发。在这种背景下,围绕教育信息化新基建,应当从智慧校园、创新应用、保障体系、数字资源、信息网络和平台体系六大方向入手,建设一个体系完善、全面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数字教育生态。

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

拓维智慧教育事业部解决方案战略主管丁一秋在主题为《融合开放的智慧教育云平台》演讲中表示,拓维联合华为数字平台构建起融合、开放的教育云平台,打造出包括智慧学习、智慧管理、智慧考试、智能应用和大数据管理平台等产品在内的智慧教育产品体系,实现智慧赋能教育管理者、教师、家长、学生等教育环节中的每一个角色。

拓维智慧教育事业部解决方案战略主管丁一秋

天津爱德智慧空间事业部总经理杨天智在现场展示省(市)域教育单位应急指挥与安防一体化平台中表示,爱德联合华为共同打造该平台以华为ICT技术为基座,融合智能AI算法、大数据、5G等能力,接入各区局建设的不同规格技防系统,覆盖各级教育单位安全管理业务工作,打通层级信息壁垒,构建省市域教育安全信息数据仓、安全“档案柜”、流程标准库、事件隐患“处置中心”,为省市域教育单位集中与分级智慧管理助力赋能。

天津爱德智慧空间事业部总经理杨天智

随后,华为WeLink服务产品部副总裁王雷为大家分享了华为在智慧教室领域的创新与实践,华为云WeLink互动教学平台与智能协作平板,通过端云协同,全面提升教学体验,由数字化链接器WeLink,有效连接教育领域的师生、资讯、校务、设备四大元素,支撑智慧教室多场景应用,通过WeLink开放平台及协作平板对伙伴开放了100+服务,使能伙伴创新,做厚黑土地,无缝的连接学校教学、教务系统,共同打造师生在本地教学和远程教学中的极致体验,引领智慧教室的未来发展方向。

华为WeLink服务产品部副总裁王雷

为了不断深化华为与各方之间的合作,共同推动智慧教育转型,在活动期间,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总经理周红权、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技术标准委员会主任祝智庭共同参与了教育信息化标准规划研究中心的揭牌仪式,旨在推进全国教育信息化相关标准的研制、认证和应用推广工作,为智慧教育不断发展提供标准指引。此外,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总经理周红权和西安航天基地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赵舰共同出席了华为全国区域智慧教育样板点揭牌仪式,西安航天基地携手华为,打造了华为首个全国区域智慧教育样板点,未来将以华为教育息壤数字平台夯实智慧教育底座,围绕教育评价改革的目标,把数字技术深度融入到教育教学场景中,助力西安航天基地建立起更加完善的教育现代化服务体系。

教育信息化标准规划研究中心揭牌仪式

华为全国区域智慧教育样板点揭牌仪式

立身之本与发展之基,华为携手生态伙伴共同推动人才培育

显而易见的是,智慧教育的发展过程中,人工智能、云计算等前沿技术依然是第一驱动力。而在技术以外,能够熟练掌握智慧教育生态内相关技术,维持信息化教育系统稳定运行的专业人才,无疑是十分关键的,而这也是智慧教育发展的立身之本与发展之基,因此人才培育也是势在必行。为此华为携手生态伙伴,共同举办了智慧校园与人才培养分论坛,为持续不断地培训和输出智慧教育领域人才打下了坚实基础。

未来的智慧校园是一个有机生命体,具有自我演进和持续迭代的能力。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副总经理李司宇在《基于华为教育息壤数字平台的智慧校园建设》的分享中指出,华为以“构建立体感知、全域协同、精准判断和持续进化的智慧校园”为蓝图,在华为息壤数字平台所具备的智慧交互、智慧链接、智慧中枢、智慧应用四大能力基础上,与科研创新、便捷服务、统一入口和运营中心四大场景深度融合,发挥技术优势,培养高端应用型人才,进而推动智慧校园不断发展。

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副总经理李司宇

近年来高校数字化转型进程不断加速且面临多重挑战,而ICT基础设施则是破解之道。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健在主题为《破解高校智慧校园的“数智”密码》的演讲中表示,通过携手华为及其生态伙伴,东南大学开启了“数智东南”信息化建设工作。以校园网络为例,目前东南大学凭借华为Wi-Fi 6全光以太网络方案,建设出一张具有全无线接入、极简管理、智能运维和安全可信四大特点的校园网络,不仅实现了智慧校园所要求的万物互联基础,而且成为破解高校智慧校园建设的“数智”密码。

东南大学网络与信息中心副主任王健

西电信息网络技术中心数据与信息系统部主任马倩雯发表了主题为《抬头可见 触手可及》的演讲,她认为当前时代下,万物皆是数据。因此西电以数据为核心,打造出了覆盖业务数据全生命周期管理的业务数据中台,具备设备融合管理、能力开放共享的物联融合开放平台,以及具备全域数据集成交换能力的业数融合平台,打造出校级数据底座的同时,为校园数字化转型赋能。在此基础上,西电以数据支撑应用,构建起打通校园各个场景业务的智能运营中心,实现“一网通办”的校园业务服务模式,助力智慧校园建设不断落地。

西电信息网络技术中心数据与信息系统部主任马倩雯

西安智园产品解决方案总监袁龙在题为《万室互联智慧教学新体验》的演讲中指出,目前智慧教室已经发展到万室互联的4.0时代,即利用一块屏、一个入口、一个应用,赋能N个教学场景,实现统一服务、开放融合、移动共生、知识共享、多元互动、数字赋能的全新教学模式。在体验方面,万室互联围绕教学、资源、数据、环境四大维度,以打造极致教育教学体验为目标,构建起“1+1+1+N”的新一代教学信息化生态,让智慧教学如同用水、用电一样简单方便。

西安智园产品解决方案总监袁龙

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杰在《ICT教育使能者:华为&泰克产教融合实践》的分享中总结出了产教融合的八个关键要素,一是分析产业发展及人才能力和课程的需求,实现“因需施教”;二是明确课程资源开发方并不断迭代维护,满足未来发展需求;三是培养产业型专家团队,提高院校核心竞争力;四是构建产教融合的资源载体及业务实现平台,构建全新教育产业生态;五是人才能力数字化,对接和匹配相关产业;六是建设社会化服务团队,实现“以用促学”;七是明确产教融合的分工,正确引导环节中各个角色的职能;八是创新产教融合机制,形成良性发展的生态系统。

北京博海迪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世杰

除了众多嘉宾带来精彩的内容分享之外,在华为中国生态大会 2021深圳会展中心行业馆,华为也设立了教育展区,其分为智慧校园、智慧教室以及区域统筹型智慧教育三部分。在智慧校园展岛内,华为以平台为基,数据为体,流程为相,服务为本的思路建设了全感知、全融合、全智能的智慧校园。展现了华为在校园安防、教学管理、人才培养、创新科研等方面的能力。在智慧教室展岛内,华为发挥云端协同优势,以WeLink为入口,帮客户加速教学模式变革和提升教学体验。在区域统筹型智慧教育展岛内,华为以AI、VR等新兴技术带动教学应用与开发,构建“互联网+教育大平台”,实现“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教育体系。

华为中国生态大会2021教育展区图

当教育信息化时代加速到来,如何抓住时代发展的契机,推动教育教学向更全面、更高效、的方向发展,不仅是教育行业从业者需要思考的问题,更是教育生态企业所要接受的挑战。华为中国生态大会 2021教育分论坛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为了邀请教育领域的专家、伙伴见证华为在教育的建设成果与目标,更是为了集聚更多心系教育的“懂行人”,共同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

“因聚而生,有能有为” 回顾过往,再谱新篇。2021年,华为中国政企教育业务部,将在正确的战略方向上,以足够的战略定力坚定投入,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与更多客户、伙伴一起,在中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道路上持续奔跑,为构建更加完善的智慧教育体系贡献华为智慧。

(责任编辑:刚巴迪)


相关推荐

Copyright 2010-2020 Powered by http://edutainment.com.cn/,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