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由好未来旗下在线教育品牌学而思网校独家冠名的《同一堂课》第二季第七期课堂正式上线。著名文化学者、北京师范大学教授于丹来到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为孩子们开讲唐代诗人张继的羁旅诗《枫桥夜泊》。
在本期学而思网校《同一堂课》上,于丹教授结合中国诗歌、日本俳句以及筝乐文化等内容,与“第二现场”的张大春、“XES天团”的老师们一起,共同借“秋心愁”探究文化的同源与流变,唤起了海内外观众对文化同根的感慨。于丹表示,“好的语文教育是教人在母语中学会思考和表达。”
浙江卫视《同一堂课》第二季第七期开播
中日文化双线解名诗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于丹介绍,《枫桥夜泊》问世后便经遣唐使引入日本。这首诗不但在中国妇孺皆知,在日本也是家喻户晓的,并且入选了日本的小学课本。“寒山寺”早已成为中日文化交流的重要内容符号之一。据悉,20世纪初,日本仿照江苏苏州的寒山寺修建自己的“寒山寺”,也同样在寺前的石碑上刻下了《枫桥夜泊》的诗句。
于丹录制学而思网校《同一堂课》
从遣唐使引出的中日文化交流史,再从文化交流引出秋愁。于丹、张大春以及学而思网校的老师们首次在第一现场与第二现场同步共探“秋”之于文人寄托的情思。于丹以中日文化所共同推崇的契合点为抓手,如诗歌中充满禅意的审美基调,枫叶、霜降等自然景象,从日常的生活内容出发,带领孩子们感受诗歌中的“秋心”之“愁”。
在第二现场,学而思网校主讲老师靳松与邱东山点出“诗人都喜欢借秋说愁”。张大春表示,“‘愁’是一种无以名状、不能解释也不会终止,绵长细腻的忧郁”,这正是中国诗歌里的美感所在。
多重感官体验诗歌中的“写秋意象”
善用“字解人生”的于丹,此次别出心裁地上了一堂“手工卡纸课”。她带领孩子们用卡纸剪成枫叶的形状,拼成大大的“秋”字。 于丹表示,“用图像去交流,通过汉字之美,中国传统文化能够传递得更远。”她还鼓励学生们主动描述自己所闻所见、所吃所感的秋天,让他们在主动的思考和联想中,也带动多重的感官去理解诗文中对“秋”的情感塑造——不仅是视觉上的霜降和渔火,还有乌鸦啼叫和钟声。
在户外的教学环节中,于丹与孩子们来到神户的相乐园,开启一段大语文式的“秋游”,看枫树、望秋水、赏菊花,让孩子们在亲身体验中观察中国诗歌中常见的“写秋意象”。
期间,于丹以日本俳句大师松尾芭蕉、加贺千代女、夏本星布等人的诗句与中国著名诗人陶渊明的名句作对比,让孩子们直观感受到诗歌的魅力不分国界,进一步拓宽了孩子们对文学的认知。
本次课堂还邀请了日本古筝演奏家永田惠子作古筝表演。于丹带领孩子们一同品味日本原汁原味的“秋之音”,一览中日传统乐器的历史渊源与演变过程。
于丹和学生们一起欣赏日本古筝演奏家永田惠子的古筝表演
“书同文”到“行同伦”
此次《同一堂课》的课堂设在日本神户中华同文学校,班里的孩子大多是来自不同国家或文化的“文化混血儿”。为此,于丹以《礼记·中庸》中“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开课,用“秋”字解“愁”,让细水长流的诗意渗透进生活中,激发孩子们“同根同源、同宗同脉”的文化归属感。
对此,于丹表示,“我希望通过这堂课带给海外孩子更多用中文思考的契机”。她希望从“同文”到“同伦”来唤醒孩子们对中文的认知与认同。
于丹向日本学生赠书
“我喜欢中国,以后也会继续努力学习中文。”“长大后,我想去中国留学。”一期文化交融的大语文课堂,不仅唤醒了海外孩子们对中国文化的探知热情,也帮助孩子们在跨文化学习中建立起对文化交流的思考。
值得一提的是,为配合《同一堂课》对大语文课堂的呈现,由学而思网校主讲老师组成的“XES天团”也于今日正式推出MV。此前,他们主唱的《诗词在召唤》已经在音乐平台和各视频平台上掀起一场“诗歌体操”热。这次MV的推出将进一步拉近孩子们和语文之间的距离,让语文学习有料又有趣。
学而思网校《同一堂课》MV
承续“同根同源、同宗同脉”的宗旨,学而思网校还将借助科技的力量把更优质的教育资源带到孩子身边,实现“教室内外,同一堂课;城市乡村,同一堂课;海内海外,同一堂课;名人名师,同一堂课。”
(责任编辑:刚巴迪)